为活跃本馆学术氛围,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打造一支学习型队伍,近日,淄博市陶瓷博物馆文化讲坛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展览馆工作人员齐聚会议室,共同倾听讲解组副组长岳晓萌的汇报讲解——“千年窑火,古瓷厅初探”。
岳晓萌以时间为主线,以古瓷厅为载体,分四部分向大家讲述了瓷器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以商周原始瓷器为载体讲述瓷之源起。原始瓷器虽然在工艺上存在许多不足,如胎壁厚薄不均,质地比较粗糙,胎体的透光性比较差,釉层很薄且施釉不匀等,但作为中国瓷器初始阶段的标志,它的出现意义深远,开创了后来瓷器大发展的先河。
第二部分以秦汉时期瓷器为载体介绍瓷器精品。秦朝原始瓷胎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较高,使陶瓷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生成较多的莫来石晶体,从而提高陶瓷器的机械强度以及成品率。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延续了近千年的原始青瓷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青瓷烧制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
第三部分以隋唐时期瓷器为载体讲述瓷韵玉质。隋唐时期,烧制白瓷的技艺更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青是指浙江越窑的青瓷,施釉均匀,釉面滋润而不透,有冰玉般的效果,装饰手法细腻,具有观赏性。北白是指河北邢窑的白瓷。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打破了青瓷独统天下的局面,并为以后的青花和粉彩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以宋元明清瓷器为载体介绍瓷国气象。此部分主要介绍了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淄博窑所产的金三彩、线条罐等代表展品。
近期开展的文化讲坛活动主要以介绍展馆各展厅为主线,穿插介绍每个展厅的主要展品和展厅设计理念,为下一阶段深入学习陶琉文化和做好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借此增进了展馆工作人员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讲解人员对展品的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讲述展馆陶琉故事。
近年来,淄博市陶瓷博物馆积极举办文化讲坛活动,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今年展览馆已经举办七场文化讲坛活动,收到了较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