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 河北
定州窑陶瓷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复兴时期。尤其是近几年,生产厂家在文物、美术及科研单位的协助下,开辟出了工艺制造和产品创新的道路。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并发展迅速。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且窑系庞大,产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作为现代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和使用价值。
第二单元 • 河南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的一张名片,现也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瓷器产区。
钧窑的产品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但工艺早已失传。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使钧窑再次成为我国的重要陶瓷产区。
第三单元 • 陕西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新中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如今,这里的产品已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第四单元 • 浙江
龙泉窑是宋代名窑,开创了从三国两晋到清代长达1600多年的瓷器生产史,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如今,也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区。
第五单元 • 湖南
1905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先生(时任民国总理)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1915年,在太平洋西岸的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现珍藏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陈列馆)一举夺得此次赛会的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如今,醴陵瓷已经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六单元 • 江西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称。新中国成立后, 景德镇瓷重获发展,并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一些烧成难度很大的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等又有企业把它们重新发扬光大。
第七单元 • 福建
建窑是福建建阳的民窑,以烧制黑釉瓷闻名于世并专门烧制了宫廷用的黑盏。新中国成立后,建窑在借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利用酸性釉料所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形成了新的特色。建窑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
德化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德化白瓷洁白晶莹,瓷质细腻,含铁量极低,受热自然收缩,无气孔、透光度良好,早在明代就开始出口,法国人称之为“猪油白”或“中国白”,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在世界白瓷生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代的德化瓷产区,技术先进,生产量大,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第八单元 • 广东
石湾窑是明清著名民窑之一,在今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其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在仿制钧窑的基础上,更有创造性的发展,梅建鹰评价说:“石湾集宋代各大名窑之大成,仿钧而青出于蓝,独创石湾自已的艺术风格。”
潮州窑在今广东省潮安县,始于唐代,经宋而终于元。主要烧制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和赫黄釉瓷。1915年,潮州彩瓷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50年以后,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质量迅速提高。1986年,潮州瓷器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和保加利亚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潮州已成为包括采矿、陶瓷生产、陶瓷机械制造、陶瓷科研与教学在内的陶瓷综合产区。
第九单元 • 上海
汉光瓷是1999年推出的新制瓷工艺,在高温下烧制而成,吸水率为零,这种高温下的釉下彩装饰技术突破了传统1400℃瓷器的色系局限,且汉光瓷的光泽度、透光度等一系列指标均刷新了世界瓷器的纪录。区别于传统制瓷工艺,“白、透、润、纯”是“汉光瓷”的集中体现,至今“汉光瓷”已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和400多项设计专利,上海博物馆陶瓷权威专家汪庆正曾评价“汉光瓷是中国近代最好的瓷器”。但囿于复杂的选料和制作过程,“汉光瓷”一直处于试验性的市场小规模生产阶段。
第十单元 • 江苏
宜兴窑从汉代始烧红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其烧制陶瓷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2000多年,故可称是最古老的陶瓷产区。建国后,宜兴除传统的紫砂陶、钧陶有很大发展外,还恢复了青瓷生产,新创了花釉陶和精陶等产品,是我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
第十一单元 • 山东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山东其他地区,如德州的齐河、聊城、淄博、日照等地也有黑陶生产,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第十二单元 • 广西
钦州坭兴陶学名为紫泥陶,其质地细腻、坚硬结实、形式多样,最大的特点是不施釉,而采用雕刻进行装饰,经打磨而使产品发光及显色,这是其他陶瓷所不宜采用的,坭兴陶在世界上唯钦州独产,因此有“中国一绝”之称。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三单元 • 贵州
贵州牙舟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其特点是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瓷色泽鲜艳、晶莹光润、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第十四单元 • 四川
会理绿陶是四川著名产品。因采用“孔雀绿石”配料而得名。产品呈宝石绿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属清脆的声响。釉不含铅,无毒、无味、耐高温、耐酸碱,在川陶中独具一格。80年代初,在四川美术学院协助下,发展了多种花釉,如雨点釉、铁红釉、粉蓝釉等,产品由原来的十多种增加到200多种。
第十五单元 • 辽宁
陶艺家张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将中国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乐器陶埙,与当代陶艺造型相结合,首创“埙艺”这种艺术形式,为当代陶瓷艺坛增添了新的形象。张驷的埙艺作品是具有严格音调和音域的吹奏乐器,能吹奏各类乐曲,使欣赏者能同时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此前,张驷的埙艺作品曾被国内有关博物馆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