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举办艺术类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以收藏、研究、展示艺术类藏品为主。从体制角度看,艺术博物馆包括国有和非国有两大类别,创办和运营方式因此有所不同,关键在以艺术品为中心,因艺制宜。本文综合介绍艺术博物馆的创办,包括调研、建筑、征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等整套运作流程,结合实际经验,提示艺术博物馆运营的注意事项。 一 艺术博物馆概述 (一)艺术博物馆定义和范围 博物馆类型,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划分。目前,国际博物馆学界大多以藏品所反映内容的学科属性为主要依据,将博物馆分为历史、艺术、科学、综合和其他(特殊)五大类。在我国,博物馆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遗址类、综合类等五个类别。其中,艺术博物馆是指收藏和研究艺术类藏品的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戏剧、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美学与历史价值。实际上,艺术博物馆绝大多数是以收藏和展出绘画、书法、雕塑、装饰艺术品等各种造型艺术品为主的美术博物馆。它又可以被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古代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美术作品,所以有时也将其划入历史类博物馆范畴,例如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我国上海博物馆等,此外也包括一些同类型的民间艺术馆;另一类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法国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我国的中国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由于各国国情、文化以及博物馆的实际差异,博物馆分类难以统一或绝对化。一方面,很多艺术博物馆不仅收藏和展示历史流传下来的艺术品,也在不断收藏现当代艺术品,范围日益拓宽。另一方面,我国还按艺术博物馆的体制属性,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类,二者发展和管理不尽相同,后者起步较迟,迄至近年才获政府重视和扶持,目前仍在探索之中。从名称来说,很多艺术博物馆通常有美术馆的名称。在国外,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基本是一样的,两者在英语中都是“art museum”。在我国,文化部1986年出台《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也将美术馆界定为“造型艺术的博物馆”。职是之故,我国美术馆在很长时间里更多被作为展示当代美术作品的展览馆、陈列馆,其博物馆属性和功能没有得到完全发展。在专业属性与服务对象上,我国很多美术馆附属于画院,长期服务于艺术家人群。在行政体制上,我国美术馆总体上不属于文物管理系统,而是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随着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2006年美术馆专业委员会成立,隶属于中国博物馆协会,其艺术博物馆的属性得到确认。 (二)中外艺术博物馆发展趋势 艺术博物馆从其概念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艺术博物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经历了不同演变历程。 建于16世纪的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为收藏美术品而设计和建造,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和其他各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可以说是最早的艺术博物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起源于西方,以1683年开始向公众开放的英国牛津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为嚆矢,收藏服饰、雕刻、绘画、手工艺品。18世纪是欧洲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时期,艺术博物馆逐渐独立成型。1760年丹麦建成国立美术馆,1764年俄国建成艾尔米塔什艺术馆,1793年法国卢浮宫对外开放。到了19世纪,美国财富与人才积累,兴建了集中、大型的艺术博物馆,1846年建立的史密森学会(现习称“史密森尼学会”或“史密森尼博物馆群”)下设弗里尔美术馆、国立美国艺术博物馆、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1870年建成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世纪,美国还建起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立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等重要艺术博物馆。 在我国,艺术博物馆并没有像欧美一样经历一个完整发展过程。晚清西学东渐,艺术博物馆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10年成立的南洋劝业会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艺术博物馆。1928年成立的苏州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现代私立艺术博物馆。1936年成立的国立美术陈列馆(今江苏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国家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建设在抗战时期基本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艺术博物馆得到了较大发展。上海美术馆(1956年)、广州美术馆(1957年)都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的,是新中国最早一批著名的艺术博物馆。1963年,中国美术馆建成开放。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艺术博物馆建设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后才重新振兴。 (三)艺术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创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艺术博物馆有了长足发展。2020年,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国有和非国有艺术博物馆近400家,包括收藏古今各类造型艺术品的综合类艺术博物馆,收藏艺术家个人作品并以其名字命名的艺术馆,以及收藏某一专题性艺术品的艺术博物馆,如北京艺术博物馆、合肥赖少其艺术馆、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获得了国家与社会支持,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创办艺术博物馆仍然具有必要性。 首先,深化分类认识的需要。艺术博物馆符合博物馆的分类趋势,有利于从理论上继续认识和总结各类博物馆的特点与规律,明确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促进人才构成、组织管理、社会职能和经费来源等方面最大程度发挥特长。此外,这还有利于活跃学术活动,同类型博物馆可进行对口交流,不同类型博物馆可相互学习和借鉴。作为其中一种类型,艺术博物馆将会持续创新性发展。 其次,保存艺术新品的需要。随着新时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成果不断积累,为动态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保存更多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艺术博物馆。而建设现代新型的、更具专业性、更有针对性的艺术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激发博物馆事业的活力。 最后,加强美育功能的需要。艺术博物馆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有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美育建设,不仅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博物馆旅游的重要资源,能够促进国家和地方文化的合理布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 怎样创办艺术博物馆 创办一家博物馆,一般有调研、立项、基建、布展、申报、登记等环节。由于可能产生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状况,此过程需要深耕细作,对标问题,寻找方法,妥善解决。以艺术博物馆为例,突出的注意事项包括定位特点和建筑艺术两方面。 (一)定位特点 定位决定行动。博物馆定位通常包含目标、主题和功能三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又可以在藏品体系与布局需要两方面探讨。 1.藏品体系 艺术博物馆,需要建立在艺术藏品的基础上。有些创办前已有藏品,例如2016年建成开放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有2万多件,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历年收藏。又如2014年建成开放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 具有汴京灯笼张200多年积累的大量制灯工具、彩灯、相关实物,以及记载制灯工艺和传承谱系的各种文稿资料。有些艺术类博物馆是在筹建过程中征集藏品,例如1957年建成的广州美术馆,在筹建阶段开始到北京、上海等地购买历代书画作品,并接收市政府从广州博物馆调拨的书画作品,以及在20世纪50—80年代接收收藏家的大批捐赠。2000年建成开放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则是从广州美术馆发展而来的,藏品既有美术馆40多年的积累,又在1995年立项后陆续收到艺术名家、收藏家等的大量持续捐赠。这些都是各馆创办时的藏品基础和展览基础。因此,博物馆的定位与其收藏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布局需要 国家或地区出于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加强社会美育,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需要,创办艺术博物馆。具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缺乏艺术博物馆,可以填补空白。例如广东顺德和美术馆,建在一片工业强区但艺术生态却相对贫瘠的地段。另一种是当地已有艺术博物馆,可以丰富类型。例如广东美术馆与广州艺术博物院,两者同在广州,但一个是省属单位,一个是市属单位,收藏与定位不同,各有鲜明特色。 出于藏品体系及布局需要,这些艺术博物馆形成了自身的定位。广东美术馆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以中国近现代沿海美术、海外华人美术、中国当代美术为收藏方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是华南地区大型的艺术博物馆,以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尤以岭南历代书画作品为重点,还兼顾其他门类的历代艺术品。 此外,有些民办艺术博物馆还有保存收藏品、宣传企业文化的需要。顺德和美术馆是在家族收藏体系的基础上,心怀回馈家乡的使命与造福大众的愿景而建,形成自身定位。虽然定位有不同,但这类博物馆亦围绕艺术藏品开展各项工作。具体来说,收藏艺术精品,举办艺术展览,研究艺术史论,推广艺术教育以及开展艺术交流等重要活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建筑艺术 无论是外观、内部功能设计,还是与周边环境及设施的关系,艺术博物馆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1.建筑外观本身是艺术 建筑是博物馆给人的第一印象,也代表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甚至成为地标性建筑。世界上很多艺术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美感的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建筑还要符合自身定位与特色。广州艺术博物院定位具有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历代书画作品以及古今艺术品的功能,融合多位艺术名人馆、专题展览馆、交流展览馆于一体。该博物馆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主持设计,整体建筑融合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互为依托,既传统又创新,既体现浓郁的岭南特色,又与现代城市环境协调适应。除了建筑外观,内部功能分区也很合理。例如在展厅空间设计上,包括面积、展线、层高、楼板荷载等都满足不同类型、规模艺术展览的需要。公共区域的设计上,还注意展示壁画、雕塑等艺术品,馆内导引与标识,整体氛围皆与收藏和艺术特色相辉映。 2.内部功能设计须艺术 对于收藏与展示当代艺术的艺术博物馆来说,灵活性也非常重要。例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主楼设计成一个很大空间,而楼层设备管道外露,能够根据需要随意分割组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采用了类似方式,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展厅成为自由和灵活的艺术场所,整体可以看作一件艺术品,极具空间冲击力。又如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顺德和美术馆,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建筑本身。该建筑通过运用清水混凝土材料,将光、水、风等自然元素融入这座具有岭南建筑文化意境的美术馆中。开馆后,吸引了大批慕建筑之名而来的观众,其收藏与展示一定程度上反而被建筑本身的影响盖过了。 3.环境、设施融合为艺术 除了外观及内部功能区域的特色,艺术博物馆建筑在选址方面也须讲究。新建馆址最好能与周边环境、设施形成一片,打造成可以提供多种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体。例如广东美术馆旁边是星海音乐厅、广东华侨博物馆,未来新馆还将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一起,在广州白鹅潭建成“三馆合一”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中国美术馆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旁兴建新的国家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新馆选址在广州塔南部,除了受广州地标广州塔辐射影响,未来还将与旁边的广州博物馆、广州科技馆及岭南文化广场等现代化新型文化设施一起,合力打造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三馆一场”文化设施综合体,成为区域文化中心枢纽。 三 怎样运营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的运营,结合职能特点,具体可以分为制度建设与人才队伍、征集收藏与保管利用、展陈体系与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与交流合作、服务对象与发展保障等方面。 (一)制度建设与人才队伍 1.方向明确 艺术博物馆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定位与目标的章程和发展规划,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属于自身的高品质、特殊性、差异化方向。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就在章程中,明确定位为中国高校最好的艺术博物馆、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品的宝库、东西方艺术与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清华大学的新名片。各项规章制度、部门职能,都遵循此原则与方向制定和实施。 艺术博物馆所建立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职称、专业、研究方向等,要与定位、宗旨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科研课题及奖项评选建议,亦须与艺术专业相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展览策划委员会、展览评审委员会等组织,这三个学术组织的人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 2.艺术本位 艺术博物馆作为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的主体地位,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其业务培训也应该围绕定位展开,所聘用的人员应与艺术专业、博物馆学、艺术史学相关,再进一步扩展到分类学、目录学、物理学、光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加大对稀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例如文物修复师,坚持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不断完善管理人员和组织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继续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艺术博物馆管理机制。 (二)征集收藏与保管利用 1.注意收藏特点 藏品是博物馆运营的基础。藏品的质量和数量既决定一家博物馆的知名度与文化定位,也代表博物馆的未来与发展。艺术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收藏体系和特色,且收藏方向是清晰的、持续的、稳定的。典藏部门的专业人员从征集开始,就要围绕收藏方向开展工作,并遵循藏品的特点进行保管、保护、利用。以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其体系与特色在广州美术馆40多年累积的基础上扩展而来,汇聚了宋、元、明、清及现当代各书画名家作品。其在构成上具有独特的结构特色:循年代而论,以明、清书画名家作品最为丰富齐备,数量占多数;就种类而言,以中国书画作品为主体,这些书画作品充分代表着馆里的藏品品位,构成馆藏特色,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此外,岭南历代书画名家作品也是收藏特色之一。但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艺术博物馆,收藏种类不囿于书画类艺术品,还收藏了其他艺术精品,例如雕塑、剪纸、铜器、陶瓷、玉器、石器、唐卡、外国文物、日本书画等,种类丰富多样。时至今日,在筹建新广州美术馆的契机下,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始了优先收购广州市籍和岭南地区美术家作品,优先征集成系列藏品的征集思路,同样符合一贯的收藏定位与发展方向。 2.保障收藏条件 藏品征集入库后,保管、保护需要有相应的设备、设施,并切实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注意按照艺术品分类设置库区,便于藏品的科学保存及管理使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要注意不同艺术品要有不同的保护措施。广州艺术博物院主要收藏历代书画作品,从材质上来说,以纸质或丝质为主,因此需要考虑与之适合的存放器具、密集架装置以及温湿度调节系统等。库房主要是保存、保护场所,此外,大多数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的藏品保护场所,就是藏品修复室。若以书画收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则主要是书画修复室。 (三)展陈体系与学术研究 1.聚焦藏品,形式多元 对于艺术博物馆来说,大多适合采用以欧洲为代表、审美为导向的文物艺术品展览模式,主要展示文物艺术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具体又分为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展览、综合艺术和专门艺术展览。其中,专门艺术展览又分为各种二维或三维的造型艺术展,例如书画、雕塑、陶瓷、服饰、玉器以及其他各类民间艺术等。从主题来说,艺术博物馆策划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陈列须符合该馆的定位、特色,同时满足广大观众对艺术博物馆的认识、审美以及教育需求。因此,展览的策划前期工作必须依据充分,能准确表达艺术展览的主题和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突出,展览设计、展线、辅助陈列、科技手段运用等方面要美观、准确、恰当。例如香港艺术馆在策展理念上,比照古今、中西、本地以至国际,演绎多元万象的艺术世界,期望以香港视点提供新的角度欣赏传统,发展以挖掘新的体验和文化涵养,让艺术连接生活,反映了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文化谱系与传承理念。 2.立足区域,放眼全球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体现了博物馆的内涵。艺术博物馆的学术研究,需要侧重于自身的专业,并在展览、出版物、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方面体现出来。以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一方面,积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院内专业技术人才和外聘专家的作用,重点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明确以明清书画,特别是岭南历代书画为研究重点,加强地域美术研究力度,并着力打造岭南地区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心的研究队伍。近年来,还鼓励科研人才将眼界放宽,逐步深入全国艺术史甚至世界艺术史的研究工作。在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指导策划各类艺术展览,同时又以举办艺术展览带动科研工作的发展,达到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效果。 (四)宣传教育与交流合作 1.以艺定教 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无论是宣传计划还是具体措施,都要紧扣“艺术”这一关键词,推出品牌,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例如广州艺术博物院从早期推出的“魅力艺博”,到现在的“艺启学”“讲艺坛”“游于艺”,都成为观众对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品牌印象。尤其在新时代,要推动工作,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开展新媒体传播,还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板块。在教育活动中,包括讲座、论坛或专题活动,教育活动场所布置要有艺术特色,教育人员配置也要符合艺术专业需要,满足艺术活动的教育工作需求。 2.合以助艺 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除了利用馆藏资源举办精品展,也要引进或送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艺术博物馆,合作方主要是国内外各大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其从藏品特色出发,尤其注重巩固、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美术馆及艺术博物馆的学术交流合作,曾推出“故园十香——居巢居廉绘画”(与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合作)、“丁衍庸艺术回顾展”(与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合作)、“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书画大展”(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展出)、“溯源与拓展——岭南画派特展”(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岭南独秀——纪念赵少昂诞辰110周年展”(与香港文化博物馆等合作)等。除展览外,还有计划地派出专业人员到国内外的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经过这些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发展,目前已成为粤港澳台艺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镇。 (五)服务对象与发展保障 1.稳定对象,拓展受众 艺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包括了艺术家、美术史论专家、学生、其他对艺术感兴趣的人群及一般群众。要明确服务的基本目标人群,包括做好走进艺术博物馆的主要群体的调研工作,有的放矢,保证参观人员稳步增长、结构合理,并系统做好年度活动计划,拓宽受众面。即使志愿者队伍,也必须有计划组建和培训,使之符合艺术博物馆的需求。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经营角度考虑,也要充分体现本馆藏品和陈列展览特色,能够深入持久传播艺术博物馆文化。 2.公益联动,扩大影响 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艺术博物馆,都要加强事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方面,通过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成为地区的艺术活动中心,创立自己的品牌,影响周边及行业。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向公众提供服务,以艺术展览、艺术活动等吸引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鼓励合法捐赠及资助,将其用于发展本馆事业。 博物馆工作主要围绕功能定位来开展,具体内容和形式万变不离其宗,由于存在国情、社情、体制等差异,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规范的基础上灵活变通。艺术的精彩在个性特点,借此管窥时代风貌。艺术博物馆大而全固然很好,小而精未必不行,关键取决于运营者如何结合其拥有的艺术藏品,以艺术定馆,以艺术配人,勇于推陈出新。除了历代艺术精品外,运营者必须响应时代号召,践行为民宗旨,与时代艺术和人民精神需求保持密切关系,注重收藏、展示、研究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珍品。 广州艺术博物院黎丽娜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