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品说明牌
说明牌,可谓展品的身份证,是每个展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此前,其并不如展览前言、单元说明、结语等文字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普罗大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和博物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观众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始关注展品说明牌的内容及设计、制作、摆放等问题,并将说明牌制作水平优劣纳入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来考量。
一
展品说明牌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展品是指展览所展示的物品和展项,一般包括文物、标本、科技成果、当代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配合展览主题辅助展示的物品和展项,如沙盘、场景、图表、照片、模型、多媒体展示等。展品说明牌紧随每件展品,是展品不可或缺的“名片”,是帮助观众认识、解读展品的标牌。
说明牌从小处看是观众认识展品,了解其基本信息和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从大处看是体现策展人策展意图及展品选取能力,贯彻内容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原创性,体现“以人为本”、讲好展品故事的最直接成果。它的文字内涵、设计风格、制作质量及摆放位置等细节都体现了展览的策展水平,是观众领悟展陈主题,了解和研究展品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实现博物馆办展初衷的手段之一。小小一块牌子,体现的是博物馆人对展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对陈列展览的认真、用心和专业程度,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各地博物馆出现的说明牌使用不规范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展品名称错误或信息缺漏。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在说明牌设计排版后应仔细校对,开展前安排专人检查、核对,一旦发现信息有误或缺漏应尽快改正。
2.摆放的位置指向性不明确,导致观众无法确定其是哪件展品的信息。当一个展柜内有多件展品且多层摆放时,应特别注意说明牌的指向性问题,也可加序号牌以确认展品和说明牌的对应关系,避免产生歧义。
3.张冠李戴,摆放时没有仔细核对展品与说明牌信息是否对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大部分博物馆都可能发生,应引起足够重视,开展前安排专人仔细核对。
4.文字表述不规范,出现歧义或错误。
5.字号设计太小,不便阅读。
6.摆放位置太高、太低、太远或不在显眼位置,灯光太暗难以辨认文字。
2019年1月3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南京博物院编制的《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对展览策展的标准流程、内容文本规范性进行了专业表述,其中对展品说明牌的摆放位置、展品遴选及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说明牌文字基本要素、译文要求等均有清晰说明,可谓展品说明牌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以下将从博物馆展览策划及内容设计规范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论述展品说明牌撰写体例、形式要求及设计、制作等基本规范。
二
说明牌的内容要求
(一)准确性、完整性、独立性
准确性、完整性、独立性是对说明牌内容的基本要求。展品和说明牌密不可分,互为一体,但说明牌是为展品服务的,说明牌的文字应围绕展品本身展开,内容通俗易懂、准确凝练、生动明晰,方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展品的基本信息。因此,准确性、完整性是说明牌内容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没有歧义。准确性包括对说明牌上所有文字内容的要求,必须是有可靠依据、有准确来源的信息,以及经得起推敲、为业界普遍接受的知识。完整性是指说明牌内容应包括展品的各类基本信息,根据不同类型的展品,信息有所区别。此外,不同于版面说明统领某部分展览内容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牌内容只为指定的展品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存在的,即脱离了版面文字或其他说明牌,仍不影响观众对它的理解,因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例1)。
例1:该说明牌标明了文物名称、年代、出土时间及地点、收藏单位,此外还说明了这种器型的出现、演变过程及使用特点。文字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到位,信息具有完整性及准确性。
(二)说明牌文字的风格、篇幅要求
说明牌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观众了解、认识展品,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因此博物馆人应给予展品说明牌以高度的重视,并从大众的角度选取合适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第一,作为展览文字的一部分,说明牌的文字表达风格应与整个展览的主题、中心内容及展览类型吻合,例如考古类展览、通史类展览、艺术类展览、儿童类展览都有其不同的语境和目标观众,说明牌撰写人要对应展览类型和目标观众选取不同程度的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更应针对展览主题有选择性地阐述展品某方面的历史信息或文化内涵。第二,说明牌文字不宜过长,以免信息量太多,导致观众无法耐心阅读;也不宜过于简单,以免信息量太少,无法满足观众观展需求,一般限制在100字以内,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应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三)说明牌的基本类型
目前国内博物馆大致可分为历史、考古、艺术、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类别,对应的展览及展品类型也有所区别,展品大致可分为古代文物、现代美术作品(雕塑、油画、书画等当代人创作的作品)和辅助展品三类(模型、替代品等)。古代文物的说明牌一般由以下内容组成:名称、年代、材质、尺寸、出土或采集地点、流传经过、捐赠者或收藏单位,如有明确作者应注明,如是复制品必须标注。除以上信息外,还可说明其特殊器型、纹饰、功用、创作时间或反映的重要信息(如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进而说明其历史、艺术、文化价值(例2)。
例2:该说明牌除了文物名称、年代等基本信息,对于本地观众不熟悉的朝代,专门注释了公元纪年。此外还说明了这种项链不同材质的组合及重新组合时间、穿戴方式及其反映的古埃及习俗。
美术作品的说明牌内容一般包括名称、年代、创作者、材质、尺寸、收藏单位,书画类作品的说明牌还有款识、印章、题名等信息(例3)。
辅助展品的说明牌可根据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一般列明名称、年代、创作者、说明的问题即可,如是专门制作的辅助展品,也可详细介绍其反映的原作的历史价值或文化内涵。
例3:此说明牌注明这件古代书画作品的名称、创作年代、作者、收藏单位,此外还有画作主题、题签、款署具体年月等详细信息。第二段还介绍了此作品在中国古代文人有关长江题材的山水画中的地位,并引述卷首题文,说明作者遨游山水间的豪迈情怀。
(四)说明牌内容的延伸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展品,说明牌的内容设计不尽相同。如有些文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其工艺、材质复杂且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文化内涵,这时就需要策展人对相关信息进行高度提炼概括,用不超过100字的精准表述让观众在小小的说明牌里领会其重要价值(例4)。特别重要的展品,除了在说明牌中简单标注基本信息,还可加上语言导览号码牌或二维码,方便观众在展厅参观时输入号码或扫码进行深层次了解,也可同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为感兴趣的观众提供在线参观和收听。
例4:此说明牌除了标明文物名称、年代、出土时间及地点、收藏单位,还进一步说明该出土文物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其建筑结构和形制为我们了解距今5000多年前的江浙居民房屋细节提供了最直观的实物材料。
若信息量过大,也可在简练的说明文字旁设置二维码,让观众扫码进入深层次阅读。又如古代青铜器或上古时期的一些文物,其名称或铭文带有生僻字,则需加上注音或释义,方便观众阅读理解(例5)。有些文物均出于同一墓葬,且功用互有关联,这时可考虑将其说明牌合并,以组说明的形式撰写,并在旁标注文物序号,进一步加深观众对该组文物功能和价值的认识。
例5:此件青铜器的名称和铭文带有生僻字,陈列编辑为其加上注音,除了将铭文全部抄录,还用现代汉语详细解释其完整意思,并对此文物蕴含的职官、赏赐等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朝礼制进行了介绍,让观众得以了解其重要的历史信息和价值。
(五)说明牌文字的语种要求
国内展览通用中文文字,以现代汉语表达,文风简洁明晰,尽量不使用文言文等语言表达。如一个说明牌上有两种以上的语种,应尽量浓缩文字,避免信息量过大或阅读时间过长导致观众产生疲劳感。根据前来参观的主体观众情况可加设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不同语种,但是外文翻译需立足于中文原意,并充分考虑外籍观众的阅读习惯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免出现词不达意、望文生义或艰涩难懂的传译问题。一般而言,说明牌的语种与不同区域主要境外观众的国别有关,例如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的观众来自不同国别,展品说明牌多为中文、英文双语种;山东、江浙及东北地区因与日韩地区经贸、旅游往来频繁,展品说明牌常见中文与韩语或日语共用。总而言之,说明牌的语种应针对主体受众来选定,方便不同母语的参观群体阅读。
三
说明牌的形式要求
说明牌作为展品的“名片”,应小巧精致,不能喧宾夺主;同时又要与展览的主题、总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尤其应契合展品反映的历史时代或艺术风格。
(一)说明牌的颜色要求
说明牌的色调应与展厅氛围、版面设计风格协调、呼应,作为文物的衬托,不喧宾夺主,也不标新立异,更不宜大面积使用大红大绿大黑等比较刺眼、影响观众观看情绪的色彩。无论选用何种颜色,基本原则是要方便观众阅读,提供清晰、舒适的观看和阅读体验(例6)。
例6:该说明牌选用了与展板底色较为接近的浅绿色,既与总体氛围融合,又可区别开来。
(二)说明牌的设计、排版要求
说明牌重在文字信息,因此其设计、排版要为内容服务,首先突出展品的名称,年代、尺寸、材质、作者、收藏单位等信息文字的字号略小于名称一栏,排版规整、清晰,方便观众阅读,不标新立异,也不能模糊、凌乱。根据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展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说明牌,例如横版、竖版或不规则形状,不拘一格,尺寸适中。色彩、纹样也应与展览总体风格或不同部分的主题一致,置于展品附近不显突兀、融为一体(例7)。
例7:该说明牌的底色为米黄色,文字为黑色,颜色具有反差,一目了然。此外文物名称采用较大字号,材质、年代中英文字号略小,主次分明。下部以展览主色调墨绿色画一直线,前端勾勒一个眼睛,用具有符号感的图案突出了这个展览的特色,简洁又有设计感。
四
说明牌的形状、材质要求
根据2019年1月3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展品说明牌应避免使用有放射性、易挥发、易锈蚀、易变色、易老化变形的材料,以轻、薄、硬、挺为选用标准。随着展览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说明牌材质愈加丰富,常见的材料有卡纸、木料、KT板、亚克力、不锈钢等。针对展览主题、整体设计风格,可选用不同形状、材质、颜色、风格的说明牌,总体要求是轻便、耐用,方便观众阅读其上文字,易于摆放、安装、清洁、拆卸。因每个展览说明牌数量较多,又不可循环利用,一般应选取价格较为便宜、制作周期较短、质量适中的材质,一旦文字出现错误或需临时增加说明牌,也可尽快更改、补充。
(一)KT板说明牌
KT板说明牌有不同的厚度、硬度和价格,用背胶喷绘文物说明文字后覆膜处理裁裱到KT板上,再裁切成不同的尺寸。这类说明牌制作周期短、造价低廉,但容易出现边角切割不整齐、起泡、变形等问题,适用于展期较短的临时展览。
(二)安迪板说明牌
安迪板说明牌采用UV平板印刷工艺在背胶上印刷文字内容,再将背胶裱至不同厚度的安迪板上,然后切割成合适的尺寸;或者将印刷了文字内容的特种纸裱至安迪板上。这种说明牌美观平整,较KT板耐用,文字和图案的清晰度高。可选择不同价格的特种纸,实现不同的设计和制作效果。
(三)亚克力材质说明牌
亚克力材质丝印文字的说明牌硬度强、耐高温、易清洁、显色度好、经久耐用,但制作周期较长、造价较高,适用于固定陈列(例8、例9)。制作前应认真校对文字信息,确保准确无误,并对字体大小、底色与文字的强烈对比、行距等仔细审核,以免出错造成浪费。还可制作亚克力卡槽,说明牌内容用铜版纸或白卡纸印刷,放入卡槽内,可随时更换内容,卡槽循环使用。
例8:此展品被放置于独立展柜中,展架与说明牌一并设计,将较多的说明牌内容直接丝印在亚克力展架上,方便观众对照展品仔细阅读其基本信息及铭文录文、诗文,整体设计将展品和展架、说明文字统一考虑,整洁、美观。
例9:此独立柜的文物说明牌与展台一并设计、制作,在不锈钢展台上丝印文字,实现整体感。这种做法适合长期陈列的展览,或者是临时展览中的重点展品说明牌。
五
说明牌的位置要求
说明牌的作用是说明展品的信息,因此其摆放位置应紧跟展品,具体放置方式可灵活安排,以突出展品为原则,分清主次。一般放置在展品正前方或展品左侧、右侧,也可粘贴于展品对应的展柜外玻璃上或展品外护栏旁。开放式的复原场景或较大面积的展项说明牌多与围栏一并设计,其材质与设计风格尽量与该展区、围栏保持一致,以达到较为协调、美观的效果(例10)。
例10:同一展柜不同展品的说明牌,可以放于展品正前方或下方、左侧、右侧,因展品陈设的位置而异,总体要求是尽量靠近该展品,指向明晰,不影响观众了解展品信息,达到较为整齐、协调、美观的展陈效果。
无论哪个位置,均应摆放整齐、统一,指向性明确,不使观众产生疑问,不影响展柜内展品的整体布局和陈列效果。若同一类展品陈列得较为密集,说明牌较多,为了方便观众尽快找到对应的说明牌,可在展品和说明牌上标识号码牌或展品位置示意图以明确其对应的展品和说明牌。
说明牌放置的高度、倾斜度、与观众相隔的距离都应符合人体工学,文字以疏朗简洁、字迹清晰、字号适中为排版要求,让观众有较为舒适的阅读体验。有研究人员对说明牌字体大小和摆放倾斜面进行了反复实验和深入研究,提供以下数据,供参考:放在展柜中的说明牌,通常距离观众的眼睛50厘米左右。为方便观看,中文字体大小,标题18—20pt,内容14—16pt。对于绘画类展品,说明牌贴墙而放,字号必须放大至24pt左右,亦或者设法使说明文字与观众距离保持在50厘米以内。
因此,策展人和形式设计人员应根据每个展览的展柜、展台、灯光及展品类型、布展方式,选用合适材质和款式的说明牌,并将说明牌的文字大小、排版形式、安装方式、摆放位置、摆放角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最好在制作前先打版,放入展柜或相应位置体验参观效果,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批量设计、制作。
六
说明牌的受众要求
每个展览都会迎来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陈展人员应如何统筹兼顾,使说明牌的内容满足大部分观众的参观需求呢?
与版面文字的要求一样,说明牌的文字表达应契合大部分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做到准确、清晰、简洁,不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达方式。针对特殊群体策划的展览,如儿童专题展,可使用更为通俗、生动的语言,包括设计某些适合孩子的问题以引导其在观展时注意展品的某些细节或思考问题。如大连现代博物馆举办的“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为孩子们专门设计了儿童说明牌,文字浅显易懂,图案逗趣可爱,常以问题开始,以第三人称指代展品,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向孩子们介绍文物知识,取得较好的效果。若为弱视群体策划的展览,可在普通说明牌外加设盲文说明牌。
说明牌作为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设计应符合国家文物局2019年3月1日发布的《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根据上述文件规定的基本要素及要求来实施,文字表达可因应展览主题、叙述方式形成自身风格,形式设计及安装方式、摆放位置也可灵活处理,原则都是为展品服务、为观众服务,实现说明展品、方便阅读、提升美感的目的。在说明牌的设计、制作、布展过程中,内容设计人员与形式设计人员应不断沟通、相互配合,最终达成共识,实现内容与形式最大限度的融合、互补。博物馆人应在布展过程中认真核对展品与说明牌信息,避免发生错误;注重细节,从观众的角度评估观展体验,对说明牌摆放位置及灯光效果等要素仔细考量、适时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展览效果。
广州博物馆曾玲玲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