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
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策展及策展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滥用的概念。从事展览形式设计的人认为自己在策展,从事展览内容编写的人也认为自己在策展,有些只是纯粹引入展览的项目负责人也认为自己在策展,甚至一些参与了展览组织协调工作的人也认为自己是在策展。笔者曾以广东省博物馆的策展人制度实践为例,认为博物馆策展是一项系统工作,主要包括内容编写、形式设计和过程组织与管理三大部分。展览内容的编写作为系统性策展工作的起点,往往被人忽略。本文结合对2018年国家文物局出台的《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WW/T0088—2018)的理解和广东省内博物馆行业相关经验,试探梳理展览内容编写的基本内容、基本步骤和意义,以利于从业者尤其是初学者正确认识策展工作,进而更好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一
博物馆展览内容的基本特点
展览内容的编写对观众甚至对从业人员而言,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营业务,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能够看到展览,而每一位博物馆从业者都直接或者间接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相关工作;“陌生”是因为博物馆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已经完成的展览,普通观众并不了解一个展览诞生的详细过程,在分工日渐细化但专业需求却越来越综合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非科班出身的从业者往往也有“展览就在展厅里”的误解。实际上,展览并不仅仅是在展厅里,展览内容编写是一个展览的初始环节。按照一定的体例要求运用文字对展览内容进行编写的过程,就是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设计(通常情况下被称为博物馆展览内容编写,本文以下章节不再详细区分),它有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有明确的主题
展览主题是对一个展览所要展示内容的集中概括,是一个展览的灵魂,其直接呈现方式就是展览的名称。展览主题首先要能够高度概括整个展览的基本内容,其次要体现出展览的创意、新意,使其能够很好地与其他同类展览进行区分,最后是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所谓“取了一个好名字的展览就是成功了一半的展览”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大多数基本陈列而言,主题的选择是比较便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一座博物馆的馆藏,譬如广东省博物馆在筹备珠江新城新馆基本陈列大纲编写的时候,在对馆藏文物进行基本摸查后,将广东历史、自然、艺术三个内容确定为基本陈列的主题,进而确定“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广东自然资源陈列”以及艺术系列的“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等展览名称,观众一看展览题目便知道所展示的大概内容。临时展览的主题选择依据更加多样,且近年来多以主副标题结合的方式命名。如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的临时展览中“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岭南文脉——王贵忱捐赠南越陶瓦展”“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粤匠神工——广作家具特展”等以主标题作为释义,以副标题作为展品基本信息;而“解密中国传统山水画”“虾兵·蟹将”“《红楼梦》文化展”等则直接以展览内容作为主题。
(二)有规范的体例
确定了展什么内容,是否就可以直接把东西摆上去开展了?显然不是的。一个展览要让观众看得懂,能够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在编写的时候,还需要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体例有通史式、专题式、混合式和其他式几类。通史式陈列通俗讲就是“从古讲到今”,是以时间为线索的陈列展览方式,一般地方性综合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采用这种体例,如“珠海通史”;专题式陈列以特定的选题为展示内容,如各博物馆以“陶瓷”“书画”等为主题专门策划的展览;混合式一般有“大通史小专题”和“大专题小通史”两种,前者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总体上按通史式编写,其中“远古”“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和“海洋”“华侨”“近现代革命”几个版块又属于专题,后者如广东省博物馆的“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本身是个专题展,但在内容组织上,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其他式包括情感式、故事式等,或以某种情感作为编写主线,或以某个故事作为编写主线进行编写。除此之外,展览内容在文案的编制上还要遵循一定的形式要求,除了“前言”“结语”外,一般情况从大到小可进行“篇”“章”“部分”“单元”“节”“组”的分类,且每个内容对应有“导言”,如“篇导言”“章导言”“部分导言”等,这种分类中的层级可根据展览规模等实际需要采用。《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撰写规范》作为省级综合地志博物馆对业务规范的探索,为从业者从事博物馆展览内容的编制提供了范例,值得倡导与推广。
(三)有清晰的逻辑
展览内容的编写逻辑既包括内容逻辑,也包括语言逻辑。内容逻辑包括内容从大到小的包容关系或者从小到大的发散关系、平等内容之间的并列关系、内容出现时间的先后关系,以及内容的重要程度大小等,譬如在介绍某地市考古发掘的成果展览中,先介绍全市的概况,再到某个县区的情况或者具体的墓葬类别的情况,属于内容从大到小的关系;又如某个地方某方面的展品特别丰富且有代表性,而另一方面的展品虽有一些但是并不典型且数量也不多,在内容编辑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前者上,属于对内容重要程度的安排等。展览内容编辑中的语言逻辑是指内容的文字组成符合博物馆特有的展览语言习惯,博物馆语言与考古发掘报告语言、研究论文语言或者出版物语言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要考虑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将最为关键的信息传达给可能仅仅在展厅或者某件展品前面逗留极短时间的观众。广东省博物馆在“历史文化陈列”中,从广东地区最早的马坝人到三大民系的形成,到广东独具特色的海外贸易和华侨文化,再到近现代革命和改革开放,总体上遵循的就是时间逻辑,而选取该部分内容作为展览的重心,则体现了地方综合历史展示当中的内容逻辑;三大民系“潮汕”“广府”“客家”三者总体上属于平行关系,又各自按照内在时间逻辑安排。2022年3月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丝路光华——粤陇文物精品联展”在内容编写上,采用了“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两条时空线为逻辑。
(四)能被有效转化为形式设计
业内通俗地将为博物馆展览内容而编写出来的本子叫作“展览脚本”“展览大纲”或“陈列大纲”,这说明展览内容编写实际上是以文字为主的。当然,对于安排在其中的展品而言,展品图片和文字说明是构成展览内容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执行过展览内容编写的博物馆同仁大致都了解一个词叫“设计提示”,这是内容与形式对接的重要连接点。设计提示有关于篇、章、部分的总体提示,也有针对某一件展品的提示,目的在于让设计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内容编写者对内容的安排意图,进而更好地展示内容,达到让观众满意的效果。一份合格乃至优秀的展览内容文本,一定是有利于博物馆展览设计师理解并利用符合当时策展条件将之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展示方式设计。同样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临时展览“丝路光华——粤陇文物精品联展”为例,前面提到文本编写遵循了两条时空线索,但是在观看这个展览的时候,观众有种时而“海上”时而“陆上”的感觉,看了一会儿展览就模糊了,既未得出“陆上丝路”辉煌的结论,更没有办法对两者进行比较欣赏。未能很好诠释“两个时空”的理念,从而导致观展效果受到制约,这也是可以进行改进提升的。
(五)有相对专门的编辑人员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博物馆最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其内容编写需要建立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传统的博物馆业务分工中,一般由馆方指定负责某一方面藏品管理的专业人员编写展览内容;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博物馆在部门设置中逐渐分离出专门的研究部门或者陈列部门,专职负责展览内容的编写;而近些年博物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契机,许多博物馆也在展览内容编写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广东省博物馆的“竞争性选拔展览项目负责人制度”和“社会策展人制度”等,都属于这方面的探索。无论何种条件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都是对博物馆内容编写工作的最好注脚。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博物馆实践中,并没有对从事展览内容编写的人员进行某种诸如专业、学历、身份等的限制;在行业的认可中,文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也未对参评人员的身份做出诸多要求,只是提出了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条件。换句话说,原则上,所有的从业者都可以作为展览的内容编辑人员,对比以前博物馆从业人员中行政部门人员无法参与或者无法有效参与业务工作,这是近年来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个积极现象。
二
博物馆展览内容编写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展览内容的编写作为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博物馆行业显著区别于其他展销、展示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博物馆工作实践中,展览内容的编写还具备以下意义。
(一)是博物馆设立备案的基本要求
通俗地讲,如果没有解决展览内容编写这个“硬条件”,连博物馆都办不起来。《博物馆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设立藏品不属于古生物化石的非国有博物馆的”,还需要提交“陈列展览方案”。这里的“陈列展览方案”主要内容就是博物馆展览内容的编写。2016年9月广东省文物局新修订印发的《广东省博物馆设立备案服务指南》的“备案条件”中明确提出,“相应数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并能够形成陈列展览体系”。其第六项“材料清单”第十款的要求为“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方案”。因此,博物馆展览内容的编写并不仅仅是开办一个博物馆后所需要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而且是“成为一个博物馆”的“门槛”。
(二)是指导博物馆陈列展览实施的基本依据
博物馆呈现给观众的展览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这个过程包括了“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个主要的步骤,展览内容编制就是“内容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撇开这个讨论的焦点——“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也就是“谁决定谁”的问题——在博物馆实践中,“内容”与“形式”关系密切并有效组合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综合型博物馆一般设置有专门的形式设计人员和部门,设计师首先要拿到“本子”,才能根据其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在特定的空间内呈现所需展示的展品;而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设计力量,可能将展览设计制作委托给社会力量执行,如果缺乏成熟的内容“本子”,则更加难以达到一个博物馆所需要的展览展示效果。
(三)是专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2020年9月广东省人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的《广东省深化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第二项“主要任务”第二条“完善评价标准”第二款“推行代表作制度”中,将“陈列展览方案”作为其中一项“学术成果重要评价内容”;而其附件《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件》第四章“评价条件”对应初、中、高级“从事文物利用工作的人员”,均明确了编制展览内容的相应要求,如初级有“制定一般性的陈列展览设计方案并完成布展”的要求,中级有“完成一般陈列展览设计方案2个以上”的要求,副高级有“主持完成1个以上大型陈列展览,或3个以上中型陈列展览的策划和实施”,正高级有“须主持完成2个以上大型陈列展览或5个以上中型陈列展览的策划和实施”的要求。
(四)是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交流的重要基础材料
引进或者推出临时展览作为推动馆际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特色展品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国(境)内外、文物大省与文物相对缺乏的省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展览到异地展出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展,而临时展览内容的编写成果即展览大纲是引进展览的博物馆设计人员的形式设计执行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馆与馆之间进行临时展览的相互引进或交换等,陈列脚本也是展览交流合同必需的附件之一,而展品清单则一般作为展览大纲的构成要素,也是展览交流合同的重要附件。因此,无论是从实际作用还是从形式要件来看,展览内容编制的成果都是进行陈列展览交流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
三
博物馆展览内容编写的基本步骤
作为博物馆从业者,要按照何种步骤,才能较为顺利地编写出一份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展览大纲呢?一般情况下,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一)准备工作。对一般从业者而言,编写展览内容的准备工作包括平时的基础性专业研究;针对具体展览相关专业书籍的准备、对展示范围的初步选择、对同类型展览信息的收集和初步分析、编写进度的初步安排、编写团队的组建、展览计划的申报、观众参观意向调查,等等。
(二)确立展览主题。根据工作单位或者提出展览意向的组织的意图,在对所掌握的基本信息进行甄别筛选的前提下,提出展览主题的初步构想。为什么叫作“初步”?因为展览主题的确定方向大部分情况下可能出于组织者策划者的某个构想,并不一定全面掌握专业的信息,随着筹备工作的推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选择展览体例。前面讲到每个展览都有其对应的体例,这种体例的选择是确定展览大的逻辑走向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一个展览的体例确定了便不轻易改动。展览体例可以由展览的执行者在对所提出的展示方向进行初步研判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来确立。
(四)收集展品信息。博物馆展览是以展示“展品”为手段的,展品信息是内容编写的基本材料,展览大纲编写者需要寻找、确定、收集展品的信息,包括符合内容编写及后期形式设计所需的展品图片、展品的基本文字说明、展品的出处等。
(五)构建展览大纲。纲举而目张,展览大纲是展览内容的基本框架,大纲的确立能够基本确定一个展览的主要内容,也是内容编写者的专业知识、思想火花与创意表达的最集中体现。前面已经讨论到,展览内容编写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这在大纲的构建环节特别重要。
(六)进行大纲论证。博物馆展览大纲论证一般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召集行业内在展览大纲编写和执行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论证团队,召开论证会议,对展览大纲做出点评,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与建议。对于大型的展览而言,这逐渐成为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共识;而对一些基层博物馆内部自主策划的小型展览而言,这个步骤并不属于硬性要求。
(七)完善展览细目。在确定了展览大纲的前提下,将每一部分所需展示的内容和展品信息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形成一个图文并茂、语言生动、逻辑清晰的展览内容脚本。
(八)补充设计提示。对于展览中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或者根据编写者的经验认为容易引起设计师误解的内容,或者需要借助当前某种特殊方式以使得展览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解读、更利于达成展示效果的内容,用文字以“设计提示”的方式予以解释说明,以便设计师理解和设计。
(九)校核展览脚本。展览脚本的初稿完成后,还需要对专家意见进行补充调整,对编写格式进行规范统一,对展览内容进行核实查证,乃至对内容脚本中遣词造句的斟酌等,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可供使用的展览内容脚本。
以上只是博物馆展览内容编写的基本步骤,适用于一般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情形下都完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譬如:某地引进一个展览并因地制宜重新编写大纲;基于某个文物保护成果课题的展览,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展品体系,一些经验特别丰富的从业者进行一个其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展览编写等,都可能跳过或者打乱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步骤,也有可能增加一些上述未提及的步骤。
图1 展览内容编写一般步骤
作为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专业人员,了解博物馆展览内容编写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步骤,认识其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能力,也是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不直接从事陈列展览策划工作的博物馆从业者,了解和熟悉上述信息,对展览内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亦能给予更好的配合与服务,从而推动博物馆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地运行与发展。
广东美术馆胡锐韬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潘杨柳
执笔
来源:广东文旅微信公众号